社会服务

教育创新实验区

“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基本框架

发布日期:2014-12-02 作者: 来源:  点击: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在16字方针指导下,遵循一个理念,围绕两个目标,密切三大主体,凸显四大特性,优化五大系统,努力把实验区建设成为融高校四项使命于一体的与社会全面对接的综合服务与协同创新平台。  

 

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  

16字方针:实践教育,合作创新,校地融合,共同发展。  

一个理念:开放办学理念。  

两个目标: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大主体:师范大学、地方政府和基层单位。  

四大特性:融合性,服务性,开放性,示范性。  

——融合性。教育创新实验区是一个多种资源汇聚、多方融合互动的平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在这里融合,高等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在这里融合,大学的各种学科资源在这里融合,学生、教师、干部的成长在这里融合,在融合中实现合作创新与共同发展。  

——服务性。教育创新实验区是一个在融合中服务,在服务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内生式成长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服务实验区5大系统建设,探索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开放性。教育创新实验区是对高等学校、各级政府、基层单位以及社会各界全面开放的综合联动平台。实验区向校内外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开放,向所有的学科开放,向兄弟院校开放,向省内外愿意与山西师大共建的各级政府开放,使知识、信息、人才等各种要素在实验区内自由流通。  

——示范性。教育创新实验区是试点先行、渐进式拓展、逐步实现区域覆盖的拓展型示范辐射平台。目前已从小规模试点阶段发展为控制规模示范阶段,在全省119个县选取1/5-1/4的地区共建教育创新实验区,巩固成果,规范运行,深化扩展,辐射带动。  

五大系统:教育发展系统,地方文化系统,生态旅游系统,产品研发系统,新农村建设系统。  

教育创新实验区五大系统的建设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需要统筹安排,整体推进。通过实验区五大系统的高效运行,为学校各类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实践平台及优质的教师指导服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学校教师开发大量潜在的课题资源,引导教师扎根基层做科研,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整合学校的人才、科研、技术等优势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